部落(格)搬家惹~

新家:http://eshensh.net

螫伏已久...

依據我大略還算可靠的印象中,早在 1993 之前,我就已經在接觸網路,當年 Internet 這種東西雖然是有,但是還沒普及,網頁這種東西更是資訊少到可憐,台灣流行的是用數據機打電話撥接上私人架設的 BBS 站台,完全文字模式,而且通常只有一條線路,伺服器電腦是 DOS 系統,完全單工,人家撥進來上線你就什麼事都不能做,只能看著螢幕上對方在玩。

當年最大的專業站台是有掛自動跳號的,10來線,利用檔案區豐富的資源來吸引人,有時還順便賣賣台灣奇蹟燒錄片。 雖然各個站台都是獨立的,不過透過定時交換互相轉信(一樣使用數據機撥接去別的站台),還是能做到半網際網路的模式,不同站台、地區(別忘了長途電話好貴 的!!)的使用者也可以互相交流,串聯的大了,在當年也是十分有力的社群(例如當年的 90 網,大概就類似現今 PTT 的地位,只是人數真的沒辦法比,整個大環境根本不同)。這也是我最早的網路社群經驗,嗯…透過網路拐女孩子。

Internet 當年還是有的,就算網頁沒什麼東西,不過 BBS 一樣好用。最大的就是學網(TANET),教育部肯砸錢去串聯各大學,速度就是快,不過因為對校外的人來說,還是得撥接進去(總不可能牽條線到你家吧), 然後再執行一些指令,這就有點技術門檻了。我還記得高中時第一次在 Windows 3.1 下面撥接進雲科大進行 PPP 協定,然後開 Netscape (當年早期的名稱叫 Mosaic) 看到中正大學的首頁,還興奮半天。因為當年參加過中正資工營,所以只認得 ccu.edu.tw ~ XDDD

網際網路最一開始的網頁是靜態為主,動態的因為要寫程式,所以非常少見。如果如果你想要做一個個人的站台,那麼你必需想辦法取得一個空間,當年有名 的有 Xoom,Geocities,甚至奇摩、Hinet 也有提供,不過只有純粹的空間,所以你也得有辦法自己做出一個站台,然後要會上傳去服務提供者的主機,讓他們的主機為你的網頁原始碼加上大量廣告。

後來的網路技術成熟,一堆服務相應而生,把平台弄好,由使用者來提供內容,這就是 Web 2.0 的概念。所謂個人網誌的出現,就是這個時期的事,像是部落格、相簿、正妹無名,都開始冒出來。雖然之後有著更簡短方便的微網誌,不過在字數有限制的狀況 下,較長篇的文章還是有使用部落格發表的需要。

所以我很早就一直有在使用社群網站及部落格系統。最早使用自行寫程式的無廣告平台 .mac 空間,不過真的很不容易維護。然後看上 Blogger 的部落格系統,沒寫幾篇,又喜歡上可以自動轉發文章到 Facbook,Twitter,Plurk 的 Tumblr 平台。因為覺得主題怎麼調都不好看,又跳到平台支援度更高的 Posterous,調了半天是算還能接受了。

結果 2013/3/7 突然來了一封信說 4/8 要結束服務,叫我們自行下載備份打包回家吃自己。 好在因為 Tumblr/Posterous 都可以自動轉發文章。所以現在我的 Blogger 還是存在以往的文章。

靠山山倒、靠人人倒、靠自己最好,所以我還是覺得,自己來架設一個站,自己的電腦還是比較安心。所以現在我是使用 Mac OS X Server + Drupal + SQLite 來架設這個小站。Drupal 是個很成熟的內容管理平台,所以我決定投資下去(?)。

經過一連串的爬文與測試。目前在不撰寫程式,純粹操作面下,Drupal 可以做到的是:

所以以後我大概都在這個平台上撰寫,再用分享按鈕轉發出去。部落格也有回應系統,可以進行討論。